肖慶慶/編輯室
元月8日的阜陽,正經歷著今冬首場寒潮的襲擊,在持續(xù)低溫冰凍的天氣里,有人戲稱“出門5分鐘,凍僵2小時!”畢竟這句話也不是空穴來風,華夏絲綢博物館門前的親水長廊已經結冰,早晨最低氣溫已降到零下10度。
緊鄰汰頭廢水處理池旁的工棚——公司專門焊接的地方迎來一位男子,他剛把從車間推來的小車放好,便打開電焊機,時而彎腰把焊條對準焊點打出火花,時而蹲下仔細查看焊接點的牢固程度,在四面漏風的工棚里干得熱火朝天。這位男士便是蘭恒亮師傅,只用了一會功夫,他就把這輛剛剛推來的小車扶手處焊接得緊實牢靠。
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蘭恒亮不僅是這輛小車的維修者,更是它的發(fā)明者。落綢是綢緞織造過程的最后一個步驟,就是把織造完畢并卷曲好的綢緞從機臺分離,移動到車間一角堆放。這部分工作是車間擋車工的任務之一。每個落綢輥重量大概有100多斤,以前是用一個底座拉著移動,十分費勁,加之擋車工都是女性,拉起來更加吃力,而且長時間拉拽,車間地面也被磨損得坑坑洼洼。大約五、六年前,看到這個情況的蘭恒亮,為了減輕擋車工的工作負荷,找來三角鐵、鐵管、萬向輪等物料,自己動手焊接制作了兩輛手拉車,現在用它落綢,就十分輕松了。

此外,蘭恒亮還加工制作了碼綢機、驗綢機等設備,極大節(jié)省了人力,提高工作效率。正是憑借著勤于觀察、善于思考、勇于實踐的良好習慣和潛心鉆研、勇于探索、敢于挑戰(zhàn)的工作韌勁,2016年,蘭恒亮作為發(fā)明人之一,一口氣向阜陽市經開區(qū)申報了四項實用型專利,并最終獲得審批。
2007年,為順應市場發(fā)展需求,公司決定逐步淘汰原有的有梭織機設備,引進更加先進的意大利劍桿織機。在沒有任何相關知識的背景下,蘭恒亮遠赴外地考察學習,肩負起新設備的安裝與調試工作。蘭恒亮說:“當時我什么也不懂,白天安裝時我向外地師傅們請教,晚上回去便開始查資料,學習電路故障排查與維修知識,凡是與劍桿關聯的設備,從工作原理到內部結構,從運轉狀態(tài)到故障現象,從機械性能到電器線路我都一一研究,甚至有時還要通宵達旦……”
回憶起那些歲月,蘭恒亮坦言從有梭織機到劍桿織機的轉變,以前所掌握的機械、工藝知識全部都要隨著一起更新改變,設備的長度、寬度跟以前的機器都不一樣了,經絲的張力、拉伸控制等工藝都需要重新摸索。即便是去外地學習,有些關鍵部位關鍵技術,廠家依然遮遮掩掩,問東說西。那時候為了弄懂一個構件原理就成天想著,連睡覺都在想著如何才能攻克技術難關。
自己實在弄不懂了,虛心向同行請教也是蘭恒亮的必備“功課”。車間開始安裝劍桿織機的時候,廠家臨時派駐一位駐點工程師來,等到設備安裝好之后,他便會離開。這期間大概有七、八天的時間,蘭恒亮白天仔細看工程師安裝,暗自記下一些疑惑的問題,等到晚上就跑到駐點工程師的宿舍,陪他下象棋、聊家常,拉近情感后再問一些機械設備上的問題,對方就會耐心詳細地解答。蘭恒亮說,在車間里機器吵,人員也多,有時候解答不是很清楚,這樣先跟人家做朋友,離開車間嘈雜的環(huán)境,在輕松的氛圍里去請教一些問題就相對容易多了。
“其為人也,發(fā)憤忘食,樂以忘憂……”《論語》里孔圣人這樣自述其心態(tài),蘭恒亮在工作中也有著同樣的感受。劍桿織機電源箱里有一塊SFC電路板,它正常運轉才能給機器提供直流電源。最近蘭恒亮發(fā)現有一臺設備報警,顯示的故障代碼雖然把問題指向SFC電路板,但是拆卸下來的一整塊電路板上有很多芯片,并且密密麻麻分布著各種線路接點。到底是哪個線路或者元器件出錯?這需要排查幾十、上百、甚至幾百種可能導致問題發(fā)生的故障。對于普通人來說,可能聽到這就放棄了?墒翘m恒亮卻偏要較勁,他一點一點嘗試,反而把這當成學習電路知識、了解電器元件的絕佳機會。最終通過一遍遍試錯的“笨”方法,蘭恒亮認真摸索、仔細記錄,初中還未畢業(yè)、沒學過丁點電器知識的他已經能夠解決大部分的電路故障。變頻器是劍桿織機電源箱里的“大個頭”,它是驅動電機的核心部件,以前出現故障只能寄回廠家維修,維修周期長、來回拆卸、搬運費時耗力,而且3000元的維修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,F在蘭恒亮摸索著掌握技術后,自己動手維修,僅僅300元就能維修好。
正是憑借著滿腔的工作熱情、嚴謹的工作態(tài)度和忘我的敬業(yè)精神,蘭恒亮多次被公司評為技師、標兵、先進工作者,還獲得了潁州區(qū)“工匠之星”、阜陽市“勞動模范”等榮譽稱號。
京九絲綢月刊:您每天的工作內容是什么?是如何安排的?
蘭恒亮:早上來上班,我首先要把車間門口的地掃一遍,然后去劍桿一車間、二車間巡視,因為車間的設備已經運轉一夜了,要檢查一下設備是否有工藝走樣,通過聽聲音,看織出的綢緞就能判定出來。這樣巡視一圈下來,需要一個半小時。然后回到辦公桌前,研究因故障拆卸下來的電路板。這期間如果有設備發(fā)生斷經、斷緯故障,我要求車間里的當班機修工先處理,如果實在修理不好的,我再去給予幫助。應對和處理車間里的突發(fā)情況也是我工作的重要一部分,比如今天(8日)下午車間機臺的照明設備突然熄滅,我立即去配電箱排查。由于開關眾多再加上光線昏暗,一時無法判斷是哪個開關跳閘,我迅速找來萬用表挨個測量,最終確定了跳閘的空氣開關,很快排除了故障。
京九絲綢月刊:您工作中最辛苦的一次是什么情形?
蘭恒亮:2005年冬季,有梭織機從北區(qū)搬遷至新建的南區(qū)車間,那段時間,早上七點半開始上班裝設備,一直裝到下午下班,中午也顧不得回家。因為工作強度大再加上天氣冷,我的鼻炎犯了,有時候疼起來都睜不開眼,下班后還要去診所輸液治療。也是在這個時期,公司對工藝提出更高的要求,要織造緞類產品,而新搬來剛裝好的設備適應不了新工藝,我就和其他機修工一道,重新整理設備,在冬天冰冷的雪地里,用柴油清洗織機配件,60臺車一個不落。
京九絲綢月刊:如何成為一名技術過硬的機修工?
蘭恒亮:一是要認真,不能把工作當成任務,還要端正態(tài)度、懂得團隊合作,修車的時候對待擋車工要像對待家人一樣;二是要想提高技術,就要做好每一次攻克難題的記錄,當下次同樣的問題出現,翻看記錄本就能知道故障原因,長期積累下來,技術就能提高;三是要記。翰恢皇怯檬指苫睿媚X子干活。
京九絲綢月刊:工作中是否遇到過對自己影響巨大或者讓你產生改變的人或事?
蘭恒亮:2006年時,準備車間從外地聘請來一位師傅,他姓潘,60多歲,專門負責車間機臺維修。他做事認真積極,對待工作的一言一行對我產生很大影響。那時候我是立織車間的機修工,有一次我們要一起焊沙盤架子,一般情況下,把料子買回來直接截取加工就行了,而潘師傅不是這樣,他首先要把角鐵重新校正砸直,然后再去下料焊接,這樣做出來的工藝不至于走樣,對牽經張力能起到很好控制的目的。這件事我一直記到現在,每次我在處理問題的時候,都會像潘師傅一樣認真負責,精益求精。
京九絲綢月刊:2020年剛剛過去,如果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總結,是什么?為什么?
蘭恒亮:“面目一新”。過去的一年雖然出現了新冠疫情和中美貿易摩擦等不利因素,但是公司,特別是德源織造在逆境中勵精圖治,強大自身。我們突破了連續(xù)多年來未曾企及的63.5%A級品率的公司指標,生產出來的綢緞質量得到極大提升,產品質量面目一新。
京九絲綢月刊:您如何理解“工匠精神”?
蘭恒亮:除了專業(yè)技術過硬,工匠精神還體現在工作態(tài)度上。因為很多人的工作,今天做的可能跟昨天做的內容都差不多,在這種周而復始中,千萬不要讓工作乏味,要能找到工作帶來的新鮮感,要能感受到工作的快樂。再有就是要喜歡自己的工作,有韌勁、肯鉆研,這樣即使工作再苦都感覺不到累。
京九絲綢月刊:您在工作中遇到過最大的困難是什么?如何克服的?
蘭恒亮:2007年,為順應市場需求,車間更換劍桿織機,以前掌握的織機構造原理完全發(fā)生改變,尤其是電器配件方面,啥都不知道,即使給廠家的工程師打電話求助,描述問題都講不清楚。在這樣完全零基礎的前提下,我自學劍桿織機線路圖,遇到不懂的就上網查,向同行請教,那段時間我真切體會到學習的快樂,把生活和工作都當成不斷學習的過程。 |